您的位置: 西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 統(tǒng)戰(zhàn)人士 > 正文

佛教界人士有話說!脫貧攻堅他們怎么看

作者: 孔夏發(fā)布時間: 2019-11-25 12:37:19來源: 中國西藏網
打印
T+
T-

 

  日前,由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扶貧濟苦 善愿同行”藏傳佛教教義闡釋研討會在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召開。六位佛教界人士從自身角度出發(fā),就此次教義闡釋研討會主題以及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土多申格:用新思想引領藏傳佛教教義闡釋工作

  圖為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副院長土多申格

  土多申格說:本屆研討會以“扶貧濟苦 善愿同行”為主題,通過圍繞這一主題深入進行闡釋,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主動服務國家脫貧攻堅大局,引導藏傳佛教人士發(fā)揚清凈持戒、聞思經典、弘法利生、服務社會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倡導信教群眾勤勞致富、奮力脫貧、主動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的現(xiàn)實生活,這對于我們藏傳佛教界人士本身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下一步,我們要更加深入地學習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新思想引領藏傳佛教教義闡釋工作,進一步發(fā)揮藏傳佛教界人士主動性,著力提升教義闡釋體系化、集成化水平。

  班典頓玉:藏傳佛教屆人士應遵行四條標準

  圖為藏傳佛教高級學銜指導委員會委員、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班典頓玉

  班典頓玉說:從去年開始,西藏自治區(qū)開展了“遵行四條標準,爭做先進僧尼”的宣講,在西藏期間,我也經常下鄉(xiāng),去講解宣講這一主題教育。如何做合格的宗教界人士,首先,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zhàn)之嚴峻前所未有,宗教界人士頭腦必須清晰,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第二,學識上有造詣,要戒驕戒躁,繼續(xù)在研習經典、精進學識上下功夫,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推進藏傳佛教創(chuàng)新發(fā)展;第三,品德上能服眾,與佛教的慈悲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到學經弘法全過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第四,關鍵上起作用,在黨和國家需要的時候,要毫不動搖地站在人民一邊,捍衛(wèi)國家利益。

  寬嚴:將佛教智慧助力新時代建設

  陜西省佛教協(xié)會副秘書長、法門寺監(jiān)院、法門寺佛學院院長寬嚴

  寬嚴說:在當前之時,如何更好地弘揚佛法,首先,不外乎要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就像我們要堅持愛國愛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樣,這是千余年來不曾改變的初衷;第二,就是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引領佛法的闡釋,用老百姓聽得懂、聽得會、喜聞樂道的言語闡釋給他們,從而汲取出社會的正能量,汲取出佛教的社會作用,讓更多的人從中得到更多的歡喜自在,用現(xiàn)在的話講,叫“陽光每一天”;第三,不僅要引導佛教寺眾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還要提高其適應度,要精進不息,奮勇向前,不能停滯。我們身逢盛世,政策清明,又有文化自信,講好了中國故事,發(fā)好中國聲音,展示了佛教的智慧,何不將佛教智慧助力新時代的建設。也只有助力了新時代的建設,才能使佛教更加生生不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先要落地生根,才能生生不息”。

  瑪哈扁:扶貧是每個佛教徒義不容辭的利生事業(yè)

  圖為云南佛學院西雙版納分院副院長瑪哈扁

  瑪哈扁說:扶貧是中國佛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一,廣施善緣,渡化眾生。當代中國佛教更應該繼承這一寶貴傳統(tǒng),積極應對當前扶貧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靈活創(chuàng)新,方便施救。切實履行佛法利益眾生的精神,在具體的扶貧領域上,佛教應該積極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靈活多變,積極創(chuàng)新。佛教的扶貧領域是非常寬闊,且具廣大前途的。佛教勇?lián)鲐氈厝危粌H是中國現(xiàn)階段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且是佛法本身的應有之義,扶貧不僅是佛教徒行善積德、利益眾生的善舉,還是自我修行、提升境界的實踐,因而,扶貧是每一個佛教徒義不容辭的利生事業(yè)。展望未來,我們將不斷開拓摸索,把南傳佛教的文化建設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下去,為發(fā)揚南傳佛教優(yōu)良傳統(tǒng),維護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邊疆穩(wěn)定,做出應有的貢獻。

  日巴:藏傳佛教應適應社會、順應時代發(fā)展

  圖為青海省稱多縣賽康寺經師、第十四屆“拓然巴”日巴

  日巴說:“扶貧濟苦 善愿同行”這個主題,一方面體現(xiàn)了藏傳佛教教義中慈悲、利眾、行善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能從佛教的角度積極服務于社會需求。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地方政府積極幫助老百姓脫貧致富,做了很多有益處、有成效的工作。對于有困難的人,現(xiàn)在的社會也越來越有能力和慈悲的態(tài)度去關心和幫助他們。我們作為出家人,也在寺廟和修行之外,找到和佛教理念一樣的對于貧窮、困苦眾生的慈悲和幫助,這是時代發(fā)展的成果,也是一個繁榮強盛的國家給他們帶來的福報。佛教不是在高山上,也不是僅在寺廟里,它一直在世間,在社會中。藏傳佛教只有適應了社會、順應了時代發(fā)展,它才能生存和發(fā)展下去。這個適應和順應并不是簡單的讓藏傳佛教在某些方面做改變,我認為就像是一顆大樹長在土里,它自己會適應天氣的變化、環(huán)境的變化,然后一直長大、變得強壯,這個成長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我的更新與超越。

  成來加措:藏傳佛教應主動服務黨和國家脫貧攻堅戰(zhàn)略行動

  圖為甘肅省瑪曲縣外香寺經師,第十四屆“拓然巴”成來加措

  成來加措說: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是我的母校,時隔一年再次回到這兒,我感覺一切都那么的熟悉、親切。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攻堅克難的關鍵一年。因此,我們更有必要闡釋佛陀的教誨,用智慧來深入挖掘佛教經典教義中與“扶貧濟苦”有關的積極思想精髓,要主動服務黨和國家脫貧攻堅戰(zhàn)略行動,發(fā)揚服務社會等優(yōu)良傳統(tǒng),這是我們的義務。藏傳佛教歷史悠久,在發(fā)展過程中結合民族特點,逐步進行自身的文化整合。如今,藏傳佛教發(fā)展的道路和努力的方向很明確,那就是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中國西藏網 記者/孔夏)

(責編: 陳建國)
相關閱讀
?

熱點關注更多>>

領導論述更多>>

理論園地更多>>

相關鏈接更多>>